1、施工前应向有关部门收集和调查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
当地质钻孔发现岩溶较大,相临两孔可能连通时,注浆孔应跳孔施钻,不应全部钻孔完后再注浆,以免孔位串浆,增加难度及清孔工作量。溶洞较大且填充较少时,应先快速灌注中粗砂,再灌注水泥浆。
2、注浆钻孔孔位偏差不宜超过50cm,开钻前必须保证机身平稳。
3、采取措施确保注浆连续进行,不得中途中断。
4、注浆过程加强地面观测记录。在注浆区域埋设观测桩,在注浆前后观测其地表沉降。一般应在线路中心、路基两侧路堤或路堑坡脚、以及坡脚外(或堑顶外)10m各设一排观测桩,纵向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及非均质地区应加密观测剖面。施工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实测地表变形量,测量精度不大于1mm,并做好详细记录,根据观测数据控制注浆压力,以免堑坡的稳定性或附近构筑物受影响,同时监测数据应提交相关部门,以备路基沉降分析用。
5、各孔注浆量根据具体地质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当连续注浆单孔超过15吨不见升压时,应考虑提高浆液浓度。必要时间歇注浆。注浆量过大时,应提请有关四方会勘,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6、钻孔及注浆顺序
为防止临孔串浆,增加处理难度,本次钻孔及注浆顺序原则为:
先钻探灌结合孔,后钻一般注浆孔;
无论探灌结合孔还是一般注浆孔,全部采用跳孔钻进;
一般注浆孔采用路基两侧向路基中心进行边钻边灌;
注浆前做好注水试验并记录,根据钻孔的地质情况和注水试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注浆浆液和措施;
注浆过程中,做好记录,并专人巡视,避免注浆超出加固范围以及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