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近年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给粮食安全生产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由于地多水少,必须大力推广与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才能有效解决农田需水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实际工作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经多年的示范与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社会因素。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人员列举出如下几点原因。
1、资金支持力度弱,发展速度缓慢
制约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根本因素是资金。近年来,由于一些地区的地方财政困难,各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中央投资,其次是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尤其对传统农业县来说,面临的现状是中央财政投入资金有限,地方财政困难,农民自筹能力较弱,无法满足本地节水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2、水价偏低,缺乏节水主动性
水价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是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灌溉用水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有效经济杠杆。但目前部分农村灌溉水价偏低,没有真正发挥商品水的经济杠杆作用。
3、重建轻管,不能发挥持久效益
“重建设轻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产权不明晰,后期维护中维修经费来源不明、数额不足等问题经常出现,这些都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持久发挥。
以上是几点制约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因素是由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人员总结出来的。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同时,增加高效节水灌溉的专项补助资金,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等都可以有效促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